早在幾千年以前,我們的老祖宗便已經發現:刮風、下雨、寒冷、炎熱、乾燥、潮濕,都是自然界的氣象中非常普遍的現象,中國古代的醫家在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後,認為它們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,為此《黃帝內經》一書總結了古人的經驗,把氣候、天氣對人體的影響,具體貫穿到生理、病理、診斷、治療、預防等各個醫療層面,從而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氣象醫學理論。
    在正常情況下,刮風、下雨、寒冷、炎熱、乾燥、潮濕等,並不是致病因素,而是稱為「六氣」,是有利於萬物生長的條件,但是當六氣發生「太過」或「不及」時,「六氣」便變成「六淫」,又稱為「六邪」,例如夏天天氣太熱,或者天氣變化太過於急遽﹙如早晚溫差太大﹚,在這些情況下,它們將成為侵犯人體的致病因素,這「六邪」——中醫把它們稱為「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」。因此了解各個季節的特性,可以幫助我們趨吉避凶,減少某些疾病的發生。
    此外《黃帝內經》也提醒我們,早上起床的時間不要恆定不變,應該隨著四季太陽出來的快慢而有所調整。例如冬季氣溫較低,尤其當寒流來襲的凌晨,感覺特別寒冷,一些老年人如果仍然像夏天時早早起床到公園運動,不僅對健康無益,甚至還容易誘發腦中風、心肌梗塞、氣喘等疾病。因此,我們建議四季當中,早上起床的時間要根據日出的時間做適度的調整,才合乎養生之道,所以古代醫生建議人們,春天萬物欣欣向榮,人們應該早睡早起,夏天白晝較長,人們可以稍微晚一點睡,但要早一點起床,秋天氣候涼爽乾燥,最好也是早睡早起,在冬天,尤其是寒流來的時候,人們應該早睡晚起,以避開寒冷對人體的侵襲。
    台灣的四季並不是很分明,以下只是分別探討某種的氣候,特別容易造成那一類的疾病。
春 天
◎春季多「風病」
春寒料峭,忽冷忽熱多變的氣候,最容易讓人體的抵抗力下降,因此鼻子過敏的、氣喘的病號,首先發難。再加上春天這個季節裏,是各種病毒最活耀的日子,因此各式各樣的急性扁桃腺炎、上呼吸道感染、細枝氣管炎、流行性感冒等,常常一起湊熱鬧,令人措手不及,招架不住。
這就是中醫講的,春季多「風病」,易患傷風感冒,例如「風寒」、「風熱」、「溫病」等。什麼是「風寒」、「風熱」、「溫病」呢?簡而言之,就是呼吸道的炎症反應、呼吸道的過敏反應,以及身體因著某些病毒或細菌感染,所產生的症狀。
如何預防春天少生幾場病呢?當然,如果平時抵抗力強的話,就不必擔心了,但是體弱多病的老人、小孩,還是得多注意幾項事情,一是少到公共場所,以免被傳染,平時在家最好門窗打開,保持空氣流通,可以減少病毒的濃度;出門最好帶一件薄外套,方便氣溫改變時穿脫;在周圍許多人都感冒的時候,不妨請熟識自己體質的中醫師,開一些預防病毒感染的藥草,泡成開水喝,可以降低感冒的次數與程度;最後要強調的一點,中醫認為在春天的時候,要「早睡早起」是比較好的養生方式。
◎濕氣病
台灣的春夏之交,天氣是多雨而潮濕,大家都感覺到屋子裡頭濕答答的,棉被、衣服也是濕的,讓人覺得渾身不舒服,而出現一些擾人的症狀,像是精神不濟、整天昏昏欲睡、全身筋骨酸痛像似背負千斤重,甚至四肢、眼皮有浮腫的現象;而在門診中,可明顯發現腹瀉、嘔吐、胃口不好的病人大量增加,某些婦女的白帶量,更是比平常還要多得多,為什麼呢?
這就是罹患中醫的濕証,中醫認為「濕為陰邪」,好傷人之陽氣,其性重濁粘滯,故多纏綿難癒;中醫的意思是「濕邪」會阻礙人的陽氣,讓人神不清氣不爽,而且這種病,若不治療,是可以拖很久而不會痊癒的。
從中醫的觀點來說,濕邪的來源可以分為「外濕」與「內濕」。「外濕」即是濕邪從外侵犯人體,如外傷霧露、久處濕地、淋雨涉水或汗出當風;「內濕」即是濕邪從內臟所生,多因過食生冷或飲酒過度所致;由此可知,濕邪最愛侵犯人體的肌膚、筋骨、肝、膽、腸胃,以及某部分的婦人病。
很多讀者可能會問到,如果已經得了「濕症」該怎麼保健和預防病情加重呢?假如是因為外濕的緣故﹙如陰雨天﹚,造成筋骨酸痛、疲倦、頭痛、頭昏的話,除了服用適當的中藥外,也建議病人適度的使用除濕機,做運動﹙但須至出汗的程度,並且馬上將汗擦乾﹚;如果是因為內濕的原因所造成的不適,則須嚴禁生冷冰品,此外一些燥濕健脾、化濕利水、行水消腫、通淋泄濁、清熱利濕、導濕退黃﹙治療肝炎黃疸的一種方法﹚等中藥,對於病情是相當有幫助的。
夏 天
◎太陽大,火氣更大

台灣的夏天氣候非常悶熱,室外的溫度有時高達攝氏38度,很多植物經過太陽一曬,在下午便呈現脫水枯萎的現象,因此在烈日下工作的人們,應該多多補充水分,謹防曬傷、中暑、皮膚病、膀胱炎、泌尿道結石等,並且以自己小便的量與顏色,來判斷飲用的液體是否足夠,最好喝水喝到小便的顏色呈現淡黃色,如此才表示身體的水分已經補足了,此外也可以多吃些西瓜、綠豆湯、青草茶等清暑利濕的飲料或食物,來降低因氣候造成身體上的火氣
◎防曬工作不可少
在夏天裏,愛美的人士,可要注意防曬,尤其在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,這段時間裏的陽光最強,很容易曬黑、使皮膚老化或長黑斑,除了避免外出、塗抹防曬乳液之外,很多中藥也有養顏美容的效果,不妨就近請教中醫師,自己的體質適合那一類的中藥。
◎冬病夏治保健康
此外中醫有「冬病夏治」的觀念,意思是說,趁病人處於緩解期的時候,適當服用扶正固本的中藥來加強抵抗力。亦即容易在冬天發作或加重的疾病,如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十二指腸潰瘍等,最好在夏天便開始調養治療,如此可以降低在冬天嚴重發作的次數及程度。冬病夏治法是趁病人正處於緩解期,利用一些扶正固本的藥物,來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,再加上大自然的陽氣可減少病人虛寒的情形。臨床上,常見到鼻過敏、氣喘等屬於虛寒型的患者,經過冬病夏治法,確實降低了急性發作的情形,而且感冒次數明顯減少、體質也變得比以前健壯。
秋 冬
◎秋天乾咳

台灣的秋天涼爽乾燥,是最舒服的季節,但是對於已經習慣潮濕的氣候的人來說,他們的鼻腔黏膜、嘴唇、口腔黏膜和皮膚,在夏秋之交就會顯得太乾燥,而頻頻出狀況,比如這段期間,很多人鼻黏膜會因太乾燥而常流鼻血,或是鼻腔附著很多鼻屎導致鼻塞。這段期間燥咳的病人也會特別多,他們主要的抱怨是喉嚨很乾燥,怎麼喝水都解不了渴,氣管裏的痰黏得像膠水,有時候喉嚨氣管一癢起來,會引發一陣劇烈的咳嗽,這就是難纏的燥咳。
    因此,秋天的保養首重黏膜皮膚的保濕除了多喝水之外,咖啡、茶葉等利尿的食物、藥物,最好不要過度使用,以免身體缺乏水分更嚴重,此外滋陰類的中藥,或是帶有酸味的蔬菜水果,也可以達到身體保濕的效果,例如百香果汁、檸檬汁、桑椹汁、酸梅汁等,都是您不錯的選擇。
◎「陽虛」型患者的冬令進補

台灣的冬天雖然不是十分寒冷,但是對已經習慣生活在亞熱帶氣候的人們而言,卻是一項考驗,尤其是寒流來襲時,一些屬於寒証型的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消化道潰瘍、腦中風、心血管意外、筋骨酸痛的患者,倍覺日子難過。
冬天由於氣溫降低,因此身體水分蒸發和流汗的量會大為減少,相對的,尿液的排泄量會增加。如果您是一位怕冷的讀者,冬天常會手腳冰冷,有時在冬天裏稍微喝一點水,就會變得非常的頻尿,假如您有這種現象,表示您的「陽虛」症狀相當明顯,已達到需要治療的地步了
因此,對於這些「陽虛」型的患者,中醫會建議在冬天適度進補,以增強這些病人對寒冷的耐受性,也可以減少疾病發作的次數和程度。至於那些怕熱,體質屬於實証的人,並不需要在冬天進補,甚至整年都不適合進補。
寒冬空氣要流通
此外,冬天和春天一樣,也是各種病毒、細菌繁殖散播的季節,因此雖然氣溫很低,但是也別整天緊閉門窗,最好開一點氣窗保持空氣流通,降低傳染病媒的濃度和數目,可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。最後要強調的一點,身體的抵抗力如果夠強,又知道如何因應四季的改變,而做適度的調整,那麼四季的輪替,對身體而言,將不再是一顆定時炸彈,反而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。

作者:陳維苓 中西醫師     現任:仁美中醫診所院長      
院址:台中市文心路三段138-20號3樓   電話:04-23138067

※本文章內容智慧財產權,屬於陳維苓醫師,請整篇完整轉載。
※對於本文章內容如有任何疑問,歡迎來電洽詢陳維苓醫師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