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醫生看病,不讓患者說話,把脈之後也不問病情,便說起病人的症狀來,脈診真有這麼神嗎?把脈以後,就算能將某些病人的症狀說個八九不離十,那也不是單靠把脈摸出來的,而是綜合了望診、聞診和脈診的結果之後推測出來的,例如:觀察到病人臉色蒼白,身體瘦弱,兩眼少神,就獲得一個氣血不足的初步印象,病人雖不訴說病情,但在回答其他問題時,常能聽到說話的聲音比較低弱,這也是氣血不足的表現,加上摸得脈象沉細無力,更證明病人氣血不足。根據這些情況,自然容易推斷出患者的其他症狀,諸如精神不好、四肢無力、頭昏眼花、睡眠不安、飲食欠佳等。
   即使對於上述氣血不足的病人,醫師也還要仔細詢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,弄清楚病變主要涉及哪臟哪腑,以往和當前還有什麼病症,過去的治療情況怎樣,曾經吃過哪些藥有效,吃過哪些藥無效等等,才能作出準確的辨症,進而採取恰到好處的治療。
   由此可見,醫師在診斷疾病時,如不仔細詢問起病原因、發病經過、治療情況、體質和過去病史,並和望診、聞診和切診所得結果結合起來分析,是絕不能正確診斷疾病的,也不會有恰當的治療,所謂『病家不開口,便能鐵口直斷有沒有』的說法,無非是搞個人崇拜,博取病人信任而已。
   中醫診斷學講「四診合參」,四診就是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,意思就是四種方法要一起參考,並將切診放在最後,【切診】是什麼呢?除了一些理學檢查之外,大部分就是指脈診,也就是把脈。所以脈診的重要性是排在望診、聞診(包括聽診)、問診(也就是醫師詢問病史,以及與疾病相關資料的動作)之後的,一些偏頗的醫者,看病只強調把脈猶如算命,也養成某部分民眾對中醫錯誤的認知,認為中醫就是該這樣看病,不用這種模式看病必是醫術不精,個人認為這樣的醫療行為是不良的示範,不值得鼓勵。
   望診,除了觀察面部氣色之外,還要觀察病人的精神、形體、姿態、五官、皮膚、舌頭。通過全面而有重點的觀察,有助於判斷預後的好壞。舉例來說,面色紅赤多屬熱症(例如:發燒、火氣大型),面色白多屬寒症,面色黃而晦暗屬於氣血不足,如果面呈黑青色,很可能是肝腎不好的先兆。又如腰痛的病人,很可能是扶著腰舉步艱難吃力的拖著步伐。又如胃痛的病人,很可能是駝著背,捧著肚子的姿態。其他如鼻子過敏的病人,臉部會有特殊的表情和動作。另外癌症病人或是慢性病患者,如果精神旺盛表示正氣尚強,病情不重,預後良好,精神萎靡表示正氣已傷,病情較重,如果精神衰敗,則往往表示預後不良。
   所以中醫診病運用「望、聞、問、切 - 四診合參」,背後需要很多醫學理論與全面性的思考,期待這篇文章能夠修正某些人的就醫觀念。

作者:陳維苓 中西醫師     現任:仁美中醫診所院長      
院址:台中市文心路三段138-20號3樓   電話:04-23138067

※本文章內容智慧財產權,屬於陳維苓醫師,請整篇完整轉載。
※對於本文章內容如有任何疑問,歡迎來電洽詢陳維苓醫師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enmei 的頭像
    renmei

    仁美中醫診所

    re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